2025年9月28日,学校演艺学院师生共同参与的文献音乐剧《燎原·1925》在普陀区沪西工人文化宫体育中心上演。这场演出不仅是一次艺术呈现,更是一次跨越百年的精神回响,它以创新的语言与结构,完成了从“党史讲述”到“信仰传递”的深层转译。

图1 演出剧照
《燎原·1925》的创作过程打破了传统教育中“教”与“学”的单向传递。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历史的“亲历者”与“再现者”。当学生演员将教科书上“顾正红”这一名字,演绎为有血有肉、振臂高呼的戏剧形象,工人运动史从文本认知升华为具身体验。这一过程,促成师生共同完成对“我们为何要革命”的历史叩问,建立起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机制。
参演的二年级学生徐博,在演出后有感而发:“出演《燎原·1925》,如同触摸历史的脉搏。我的每句台词、每次歌唱,都不只是表演,更是将那段峥嵘岁月中理想的热度,传递给今天的你。愿这星火,能点燃你我心中的光!”。

图2  演出剧照
该剧以文献音乐剧为基底,融合原创音乐、肢体剧场与多媒体技术,将“二月罢工”“五卅惨案”等历史事件,转化为具有情感穿透力的视听符号系统。当学生演员在舞台上高呼时,他们不仅是在表演,更是在进行一场红色精神的“具身化实践”——在肢体与声腔的共振中,形成对工人阶级先锋力量的深刻认知。这种通过艺术语言实现的价值观传递,其情感冲击力远超传统课堂的理论说教。

图3  演出剧照
该剧的演出场地沪西工人文化宫,本身即是上海工人运动的历史地标。当剧中纱厂女工的织机声与今日陆家嘴的现代产业图景形成跨越百年的呼应,艺术构建起一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深刻对话。这种编排不仅强化了剧目的文献属性,更激发观众尤其是青年学子对自身使命的思考: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继承先锋精神,担当时代重任。
《燎原·1925》的演出虽已结束,但它所点燃的理想星火正在校园持续升腾。演艺学院以此为契机,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从“形式创新”走向“价值内化”。当艺术与思政教育深度交融,当舞台成为第二课堂,红色精神的传递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成为一代代青年自觉接力的信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