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想到课堂学到的那些技术,真的能在商业项目中用得上。”回忆起初次进入真实项目拍摄现场的经历,摄影摄像艺术专业大三学生李真真这样说道。正是得益于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在虚拟影视领域的前瞻布局,她和同学宋俊涛从大一开始,就能接触虚拟拍摄、实时渲染、动作捕捉等行业前沿技术。
学校率先开发的全国首个“虚拟制作智能课程系统”,让教学场景向真实创作环境靠拢,课程中引入真实项目案例与技术操作平台。学生不再是“学技术”,而是在学中“用技术”“创作品”。在这样沉浸式、迭代式的学习体系中,李真真和宋俊涛逐渐建立起完整的影像创作思维和系统的技术能力,为他们日后多项荣誉与职业跃迁打下了坚实基础。
图1 李真真与鲍德熹共同工作的现场照
以赛促学,在高强度竞技中积累项目力
从大一到大三,李真真和宋俊涛连续三年参加“全国大学生虚拟制作大赛”,在一次次创作挑战中不断提升技艺。2025年华东分区赛上,他们分别以《灯影绾长安》和《归途》获得一等奖与二等奖,其中展现盛唐气象的《灯影绾长安》凭借极具想象力的数字场景构建,成功晋级全国总决赛。
他们深知:比赛不是终点,而是成长的过程。为了这一分钟的最终呈现,他们经历数月的反复建模、动画调试、特效融合,虚拟灯光、动态布景、角色表现,每一环都需要与团队高效协同完成。在高强度赛事中,他们学会了解决问题、调配资源,也在不断试错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影像风格。
图2 宋俊涛在作品《归途》摄制现场工作照
在真实项目中淬炼技能,收获行业认可
将课堂所学用于真实商业项目,是他们从“学生”走向“创作者”的关键一步。李真真曾参与科幻影片《月球营救·先导片》的剧照拍摄,在有限光源下精准捕捉情绪瞬间,成功为影片宣传输出高质量画面。在医疗宣传片《无胆英雄》的拍摄中,她作为B机摄影师,与团队通宵协作,圆满完成现场任务。宋俊涛则在短视频创作项目中承担摄影与剪辑职能,设计出节奏鲜明、情绪张力强烈的镜头方案,受到合作方肯定。他还参与了优酷纪录片的前期调研与素材采集,深入社区、医院等一线场景,提升了叙事敏感度与现实题材把控力。
从校园走向行业,青年人才崭露头角
如今,李真真和宋俊涛已经入职国内顶尖虚拟制作企业博采传媒,成为鲍德熹大师项目组的一员。从校园走进行业一线,他们不再只是学习者,更成为影视工业新技术变革的践行者。他们的成就,不只是比赛奖项和职业起点,更是青年影视人才对未来叙事方式的一种探索与回应。
在各类赛事与项目中,两人也收获了多个奖项与肯定。宋俊涛荣获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优胜奖、2023年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专项影像创作二等奖,其作品富有现实关怀与艺术价值,展现出影像传达社会正能量的能力。
图3 李真真在虚拟拍摄剧组工作现场照
图4 宋俊涛同学在拍摄现场
学校专业建设持续升级,助力学生接轨未来影像生态
学生的成长轨迹,反映的是学校教学模式的不断革新。近年来,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以虚拟影视制作专业群建设为牵引,深化“艺科融合”“产教融合”“数智融合”的专业布局,全面升级课程体系与实践机制。学校通过“课堂-项目-赛事-岗位”四级递进路径,打通学生从学习、应用到就业的全链条成长路径。
不仅如此,依托工作室机制和产业平台,学生能够频繁参与商业级创作任务,提前适应行业需求、熟悉项目流程。虚拟制作、智能拍摄、AI视觉叙事等一批新兴技术领域,已成为学校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支点。
以新技术赛道为导向,培养复合型未来影像人才
面对影视工业的数智化重构,学校将持续聚焦虚拟影像、AI影像、智能创作等未来关键技术领域,进一步打通创意、技术与产业的转化通道。李真真与宋俊涛的成长,正是学院聚焦“新技术+新内容+新人才”育人战略的缩影。未来,学校将继续探索高质量人才成长路径,赋能更多青年影像人以技术表达创意、以创意引领产业,用青春之影构建未来之光。